找到相关内容752篇,用时29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天台宗简明教程(3)

    。   4) 毗梨耶波罗密——身心二进——度懈怠到精进彼岸。   5) 波罗密——世出世——度...练习题:   1. 止观的道应在什么地方体现?   2. 静坐修禅与生活之有何不同?   3. 什么叫历缘修止观?有六种?   4. 什么叫对境修止观?有六种?   5. 历缘修止观的...

    宋智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253356409.html
  • 平常人法语集

    没有定法如来。   78、若仔细思量,从初地到十地,乃至持戒、布施、忍辱、精进、、般若六波罗密,难免是一场意识心与意识心的掠夺战,终转入最轻微的第八识,仍是有意识卧底,因为很难察觉故称为卧底。换句...,无为而本自圆成。   22、理解死亡的是自然的现象,而认识不生不灭的自性。不生不灭的自性,即是涅槃相,故生死涅槃平等无别。离开不生不灭的自性,并无另有涅槃。是故众生本自涅槃,若能如实知,其实生死与...

    吴耀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01856650.html
  • 中国书道艺术的内在主体性进路——以禅宗精神为中心

    譬如在坐禅过程中, 自然需要排除外在之干扰,同时也要集中心念,以求观照。其实所谓,就是涤除万虑的静思心行。而禅宗所讲的心思的默运过程,也涉及消极与积极两面:消极的一面,指的是排除干扰;积极的一面...浸染,是推动中国书法艺术步入成熟期间的重要动力。”[1]而王元军先生也指出:‘禅僧们身体力行所倡导的气书法的影响是深远的。仅末代为例,此时禅风已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比之中晚唐的渗入更为深远和普遍。...

    吴有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63957072.html
  • 论天台宗的判教

    身精进,谓能勤修善法,精进不懈;2、心精进,谓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五、.华言静虑,专心敛念.守一不散,谓之静,静心微细,思虑禅境叫静虑。禅亦有二种:1、世间,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之;2...印度佛教转化成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即不仅是对佛教文化的消融,而且是对佛教的继承发展和提高。同时,给我们一个最大的启示,就是在修学前进的道路上,必须教观总持和解行并进。  二、判教探源  (一)判教在我国...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64057073.html
  • 临济禅中的“有”与“无”

    执着则药反变成病:  本来不认自知自觉是自已佛,向外驰求觅佛。假善知识说出自知自觉作药,治个向外驰求病。既不向外驰求,病瘥须除药。若执住自知自觉,是病。[9]  但是一切言教,祇如治病,为病不同,...在现量上体现空性的觉悟。由于禅师说法的目的并不是建构一套独立的学理论体系,而是处处体现其实证般若的作风,因而在禅师的开示中往往并不是在第一序上铺排出一套佛学基本理论,而是在第二序上对作为其基本预设的...

    戈国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3457253.html
  • 大学院校禅修教学之理念与方法

    是“注意”;深刻的说,即根境和合时,心反应而警动,才发为了别的作用。此心的警动反应作用,即是“作意”。  有关增强专注力的方法,在佛法中称为“禅定”之学。“禅定”(dhyana),是梵语“”的音译...--  说明:  本文为应邀参加九十五年四月,于中国杭州举办之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会议论文。论旨从佛陀教法的普遍性,分享笔者近年在大学教授佛教禅修的教学方案与经验。其中专门之学理论,于《禅观修持与...

    释性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31057472.html
  • 水流常急境常静——浅论日本茶道中的禅宗思想

    。  一、清净之佛心所在  是梵语“”(Dhyana)的略称,译为维修,是印度佛教调心入定的方式,也是印度各教派共有的修持方式。禅宗是存在于各种宗教、各种宗派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一种静坐默想,灭...“道”,以致成为一个国家文化代表。日本“茶道”由珠光开山,经过绍鸥的改造,到千利休完成的过程,正是以一休宗禅师这位日本学之祖的禅语为精神内涵的“—茶禅一味—茶道”。“茶禅一味”应该完全是参禅求悟之...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73957741.html
  • 中国禅宗与日本初传的

    中国禅宗与日本初传的   和日本大多数佛教宗派一样,日本禅宗来自中国块广袤厚实的土地。为了能使人们对“日本”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有必要将禅宗的发展脉络简略地加以梳理。  如果说佛教从遥远的“...”概说▲   印度佛教只有而没有禅宗。所谓“”,是梵文“Dhyāna。”()的音译略称,意译作“静虑”、“思维修”等,指安住一心,静心思考,使身心得到平和或体悟特定的义理的行为过程。本是古印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480057752.html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禅法与艺术构思理论

    是梵文“”(Dhyāna)的略称, 意译即为“静虑”。《俱舍论?分别定品》说:“诸‘等持’内,唯此(静虑)摄支止观均行,最能审虑”。又说“一切功德,多依‘静虑’。”(本段参考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整理佛经,本来就是个出家人!我们如果认为《神思篇》中有关“意象”的说法或多或少与禅观有点瓜葛,大概不会全属子虚乌有吧!也许“意象”与禅观的亲缘关系还太疏远,我们再看看艺术构思论中另一个使用得更广泛、更...

    黄鸣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74058351.html
  • 佛学境界论与中国古代文艺境界论

    自己禅定中的体悟密切相关。如印度的龙树、无著,禅定之功十分深湛,中国的天台、华严、三论诸宗祖师,无不依禅观建立一宗之学。禅宗更是以从的调心所获得的顿悟为宗本。  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即,...思想的基调,一切佛教思想,无不是禅定思察的结果。(注:木村泰贤:《大乘佛教思想论》第7章“佛教思想的开展和的考察”,转引自陈兵《佛教学与东方文明》,2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本文有关论述多...

    程相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83558399.html